近期,山东省煤安局与山东省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全省所有煤矿2020年2月底前完成人员精确定位系统建设,并为所有下井人员配备定位通信装备,加密井下基站布设,确保人员定位和通信信号稳定可靠。 采用UWB技术研发的煤矿人员精准定位系统,集人员考勤管理、实时定位、安全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人员的厘米级定位,让用户*了解井下人员的位置分布、行走轨迹,对于提高对人员的监管水平,改善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煤矿人员精准定位系统由监控主机、定位软件、大屏幕、UPS电源、网络交换机、读卡分站、识别卡、电源等组成。 精确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原则 系统充分考虑到安装环境及行业特点,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实现定位信号的全覆盖。系统既能有效得反映井下人员的情况,又要保证人员识别的准确性。 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保证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被社会所淘汰。 系统设计应充分保证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矿井恶劣的环境内也能很好得保证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山在矿山安防方面从业多年,研发了多款安防自动化系统,精确人员定位系统为其中之一。精确人员定位系统是采用先进定位识别技术,对下井人员的位置进行采集汇总,通过汇总数据来掌握人员信息,同时为**人员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 系统性能指标 满足《山东煤矿人员精确定位系统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鲁煤监技装〔2019〕55号)性能指标,生产厂家应提供矿用产品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系统检测报告,以证明满足升级改造技术方案技术要求。 1.系统巡检周期不**过5s。 2. 可采用充电电池的标示卡,每次充电应能保证标示卡连续工作时间比小于10d,电池寿命应不小于12个月。 备用电源维持断电后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8h,电池仅能维持2h必须更换,应具有电源智能化管理功能。 3.系统应具有双机热备自动切换功能。 4.地面主机与井下传输分站的数据电缆传输距离不小于10公里,光纤传输距离不小于40公里。网络中的各个工作站之间做到资源共享,信号传输可靠,误码率小于10-8 5.分站电源应具有智能化管理功能。 系统要求 (一)精准定位 井下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静态定位精度能够达到30厘米,采煤工作面及顺槽、掘进工作面人员定位精度应能达到1米实现精确定位;开拓巷道及准备巷道实现区域定位要求(读卡分站按现有位置布置)现区域定位;其他地点实现区域定位(读卡分站按现有位置布置);显示井下工作人员的实时移动轨迹且定位精度必须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数据上传及系统融合 1、开发的人员定位系统必须具备实时上传数据的功能,能够在人员定位系统任何设备数据产生变化的**时间完成采集并向上发送,人员定位系统能够保证符合全省煤炭行业安全综合监管平台上线运行要求,符合山东省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人员定位系统接入要求。 2、必须能与现有的井下安全监测系统、调度通信系统、语音广播系统进行融合(GIS);后期支持融合其他系统,如考勤系统、供电监控且其他矿井系统融合和联动留有接口,可为矿井其它符合要求的子系统接入提供开放平台。 (三)监测 1、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 刻等监测功能。 2、系统应具有识别携卡人员出/入巷道分支方向等功能。 3、系统应能对乘坐电机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的携卡人员进行准确识别。 4、系统应能识别多个同时进入识别区域的识别卡。 5、系统应具有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每位下井人员携带1张卡*性检测功能。 (四)管理 1、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总数及人员、出/入井时刻、下井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时人员总数及人员、**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2、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时人员总数及人员、**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3、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刻、滞留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4、系统应具有特种作业人员等下井、进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工作时间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具有工作异常人员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及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5、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功能。 6、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卡号、姓名、*号、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 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井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7、系统应具有按部门、地域、时间、分站、人员等分类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 (五)存储和查询 1、系统应具有存储功能,存储内容包括: 1.1出/入井时刻; 1.2出/入重点区域时刻; 1.3出/入限制区域时刻; 1.4进入分站识别区域时刻; 1.5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 1.6**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 1.7**时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 1.8工作异常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 1.9卡号、姓名、*号、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 2、系统应具有查询功能。查询类别如下: 2.1按人员查询; 2.2按时间查询; 2.3按地域查询; 2.4按识别区查询; 2.5按**时报警查询; 2.6按**员报警查询; 2.7按限制区域报警查询; 2.8按工作异常报警查询; 2.9按人员分类查询; 2.10按部门查询; 2.11按工种查询等。 3、系统应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4、系统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5、分站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当系统通信中断时,分站存储识别卡卡号和时刻;系统通信正常时,上传至中心站。 (六)显示 1、系统应具有汉字显示和提示功能。 2、系统应具有列表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员报警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等。 3、系统应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巷道布置模拟图、人员位置 及姓名、**时报警、**员报警、进入限制区域报警、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 警等。应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4、系统应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分站、电源箱、传输接口和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等。若系统庞大一屏容纳不了,可漫游、分页或总图加局部放大。 (七)打印 系统应具有汉字报表、初始化参数召唤打印功能(定时打印功能可选)。打印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员报警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干部每月下井总数及时间统计等。 (八)人机对话 1、系统应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生成、参数修改、功能调用、图形编辑等。 2、系统应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对参数设置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3、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可直接进入所选的列表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 (九)自诊断 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当系统中分站、电源、电池、传输接口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十)双机切换 系统主机应具有双机切换功能。 (十一)备用电源 系统应具有备用电源。 (十二)其他 1、系统应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 2、系统应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3、系统应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对参数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等能周期地循环 运行而不中断。